我一直覺得,愛喝茶的人有一種獨特的優(yōu)雅氣質,讓人忍不住想要接近。
就像男神李健,在娛樂圈不爭不搶,卻憑借清新脫俗的嗓音和恬淡的氣質,圈粉無數(shù)。
閑暇時光里,他常常是茶不離手,品茗、讀書、養(yǎng)花,簡直是“把日子過成了詩”。
李健愛茶到了什么地步呢?到中國臺灣九份旅游,他不去那些人擠人的街道景區(qū),卻偏要往山頂上跑。
因為在山上可以一邊看海一邊喝當?shù)氐暮貌?,對他而言,這才是真正的不虛此行。
他說,“茶是深不可測的,到了某個階段,你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它?!?/p>
除了李健,陳坤也是一個資深“茶友”,經(jīng)常拽上好友周迅一起泡茶。
“人可無肉,不可無茶。無肉人瘦,無茶人俗,人瘦可肥,人俗無醫(yī)?!?/p>
說這話的陳坤,這幾年逐漸褪去了“憂郁小生”的標簽;不僅戲路寬廣了許多,氣質也越發(fā)篤定淡泊,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。
還有“老戲骨”張國立,更是愛茶成癮。私藏普洱超過60噸,每到一個劇組,就要給大家泡茶。
知乎上曾有一個高贊回答,這樣評價張國立:“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”。演技深入人心,獲獎無數(shù),又有出了名的好人緣,幾十年演藝圈潮流更替,張國立卻始終是臺上的人。
你看,和茶結緣的人總是自帶光環(huán),待人溫潤如玉,處事游刃有余,不論走到哪里,都是人群中最受歡迎的那一個。
他是葉嘉瑩、史景遷弟子
也是嗜茶如命的文化大師
但可惜,我們大部分人對茶的了解少得可憐——
喝不懂:別人喝茶,能對種種典故和趣聞侃侃而談,你砸吧半天只會一句“好喝”;
買不對:想買茶送禮卻不會選,交了不少智商稅;
泡不好:哪種茶具好?喝茶待客有哪些必備禮儀?茶席又該怎么擺放?
的確,茶是一門考究的學問,承載了1500年的厚重歷史和傳統(tǒng)文化,這讓很多對茶有興趣的人往往不知該從哪開始,一頭霧水。
換做過去,我也不懂茶的好。
直到我聽了一位七旬老人的講解,徹底顛覆了我對茶的印象:
古人喝茶是正襟危坐嗎?不,他們還癡迷于給茶加各種“猛料”,和我們往奶茶里加珍珠和布丁沒什么區(qū)別;
“拉花”只是咖啡的專利嗎?不,其實“拉花”早在宋代就被茶人玩透了,技藝高超的人甚至能在茶沫上寫詩;
中國人喝茶是很多元的,不同的階層、環(huán)境和歷史條件,傳承下來就是不同的茶葉。你每喝一杯茶,都是在讀一部迷你的“地方志”,打開一扇全新的風味之門。
原來,茶的背后有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內涵!不懂這些,等于錯過了喝茶90%的趣味,實在太可惜了!
這位把茶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人,就是資深茶文化研究者、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。
▲鄭培凱教授
作為文化大家,他學識淵博:年輕時就讀臺大,是“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”——葉嘉瑩的學生;留學美國時,又師從漢學巨擘史景遷,是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、哈佛大學博士后。
作為茶文化領域的頂級學者,他是最懂茶的人:精研茶文化領域近30年,不僅著有《茶香與美味的記憶》、《茶余酒后金瓶梅》、《茶道的開始》等等多部專著,還傾盡6年光陰,完成了對中國歷代114種茶書的校注。
作為一流學府的教授,他對茶文化的講解深入淺出:不僅曾任教于耶魯、紐約州立大學、臺大等世界名校,也常受邀去各個香港高中和大學舉辦茶文化講座,場場爆滿,臺下學生都被他的妙語連珠逗得哄堂大笑,一個個對茶產生了極大的熱情。
生活中,鄭培凱更是一個嗜茶如命的人。
在紐約和香港生活多年后,快節(jié)奏的現(xiàn)代生活讓他厭倦。于是,鄭培凱干脆把家搬到香港最偏遠的郊野,與茶為伴,修身養(yǎng)性,過起了大隱隱于市的“神仙生活”。
被茶滋養(yǎng)了大半輩子,鄭培凱的身上有一股溫潤如玉的氣場。和他近距離接觸過的人,都很難相信他其實已經(jīng)年過七十了。
聽鄭培凱說茶,你仿佛能隨時穿越回1500年前至今的各個朝代,與那些最有趣的靈魂對話:
有時,你像是來到了《紅樓夢》里的大觀園, 親眼看到妙玉給賈母奉茶、又拉黛玉寶釵去喝“體己茶”;
有時,你又仿佛看到了被貶的蘇軾,面對逆境,仍然有興致汲水、煎茶、作詩,快意江湖;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茶原來不僅僅是解渴的飲料,更是中國人區(qū)分親疏遠近的社交標尺,和治愈心靈的良藥。
我們每個人,都有被繁忙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刻。但鄭培凱卻有這樣的能力,讓你瞬間領會一杯茶帶來的最簡單的樂趣,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。
每個疲于應對生活的人
都應該聽聽茶文化
不只是我,還有很多人都被鄭培凱教授講的茶文化所深深吸引。
我的大學同學小周,是個急脾氣,我們都開玩笑說他像個“火藥桶”,總是一點就著。
畢業(yè)之后小周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,半年不到就弄砸了好幾單生意,苦著一張臉來找我吐槽:
“我這半年兢兢業(yè)業(yè)地跑業(yè)務,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。沒想到,就因為我這個說話不經(jīng)大腦的脾氣,得罪了好幾個客戶,再這樣下去,飯碗都要保不住了!”
我趕緊為他泡了一壺茶,用鄭培凱的話勸解他:
“陸羽說,喝茶的人都是精行儉德之人。以后你想靜下來的時候,就喝一口茶?!?/p>
“每臨大事有靜氣,要想和形形色色的人打好交道,你首先得放松下來。心態(tài)好了,各種機遇自然會來?!?/p>
小周聽了,半信半疑,回去就開始在每天通勤的路上堅持聽鄭培凱講的茶文化課。
下班回家,他也雷打不動地泡一杯茶,學著從一天的緊張情緒中抽離出來。
漸漸地,身邊的朋友都發(fā)現(xiàn)了小周的變化:他不再那么“躁”了,整個人舉手投足間淡定了很多。
甚至有一次,他在拜訪一位重要客戶時,根據(jù)學到的選茶知識挑了一款好茶作為伴手禮。對方也是愛茶之人,喝了以后贊不絕口,拉著他滔滔不絕地聊茶,兩個人瞬間就成了一見如故的老朋友。
最后,小周順利簽下了那個單子,還因此拿到了一大筆年終獎!
要改變一個人很難,但茶就有這樣神奇的作用。
忙碌的白領一族,聽聽鄭培凱的茶文化課,拉上三五好友一起喝茶,不僅釋放壓力,增加談資,還能滋養(yǎng)友情,成為朋友圈里最受歡迎的人;
疲于應付孩子學業(yè)的寶媽,和孩子一起聽茶文化,就等于敲開一扇了解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大門,孩子的審美與談吐自然不凡;
所謂“禪茶一味”,跟著茶文化大師領悟其中的歷史淵源和哲理,將一杯綠色飲下,既是和大自然的對話,也是和自我對話,簡直是每個人修身養(yǎng)性的最佳契機。
40位最懂茶的人首度集結
送你一份春季厚禮
如果你也想體會茶的妙處,那么這一次,喜馬拉雅推出的《中國茶文化必修課》,你沒有任何理由錯過。
我們邀請到了鄭培凱老師,為你系統(tǒng)梳理飲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脈絡。
怕你嫌不夠過癮,我們還請來了兩岸三地40位最懂茶的學者、茶人,首度集結,一呼百應。從歷史文化、生活美學到實用技巧,向你傾囊相授!
他們當中,有清華美院教授、博導王魯湘,有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、參與《中國茶葉大辭典》詞條撰寫的學者沈冬梅,有臺灣茶人解致璋,還有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鑒定專家和陶瓷藝術大師,暢銷書作家、臺北文化獎得主……
茶是一門修身養(yǎng)性的學問,所以真正的行家往往低調,難得一見。而這樣的行家,我們一次集齊了40位!
如何選茶、如何辨茶、如何喝茶、如何以茶待客……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有關茶的疑問,這個“神仙陣容”都有答案。
就像李健說的,每個人總有一天會“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茶”,你和茶的結緣,何不就從這個春天開始?
1. 40名權威學者茶人重磅集結,“大師天團”首度開講
我們首度集結兩岸三地40位權威茶人,他們有的是茶學界頂級學者,有的是專業(yè)茶人,有的是生活美學大咖;有人專研茶之哲學文化,有人精通茶藝技巧??傊且粋€你用錢也請不到的茶文化“大師天團”。
每一節(jié)課,都會由最懂的那位老師來講解。
比如文化學者王魯湘,他會為你講解,為什么茶能成為中國生活美學和哲學的核心,杜絕“喝不懂”;
比如原《三聯(lián)生活周刊》茶??骶幫鯋穑麜棠闳绾芜x茶、存放,杜絕“瞎買茶”;
比如臺灣茶人李景蓉,她會教你根據(jù)茶的品類選擇最適合的沖泡法,杜絕“泡不好”。
不論你是“茶小白”,還是“茶老炮”,都能在大師的講解里溫故知新,受益匪淺。